10年来,历经数次政策变动,武汉的电动车行业从未如今天这般风声鹤唳。“今年初我们定下的销售目标是增长30%。现在看来,能持平算不错了。”虽然有7款车型纳入第一批目录,但武汉圣宝龙公司总经理翁增斌对前景仍不乐观。这家公司正遭遇成立14年来的最严寒冬。
翁增斌称,以前200多个工人时常要加班,现在流水线则时常吃不饱。他的公司上半年每月生产电动自行车1万台,5000台销往外地,5000台的市内销售。直到6月28日,为了等待新的电动车管理办法出台,武汉市管理部门停止了新购电动车的上牌工作。“翁增斌们”立刻开始亏损。
展示新的电动车牌照
在业内期盼中,新的管理办法终于在10月15日出台。但11月1日出台的“目录”,变化之大,几乎让电动车业内销售陷入停顿。
三阳路电动车市场一门店老板刘月明说,做了8年的电动车生意,这样的情况还是头一次见。以前一天七八台车不成问题,现在经销商基本是靠维修和售后度日,“不少门店甚至干脆关门歇业”。“一个月来,武汉市内目录车的整体销量,不会超过100台。”武汉本土电动车品牌代理商魏军对记者称。因市场冷淡,不少经销商都打起了退堂鼓。魏军的压力也不小,“门面费一个月1万,3个员工每人每月7000元的薪资要保证,还要包生活。”
而据武汉市电动车行业协会会长翁增斌昨日估算,首批目录公布以来一个月,整个武汉市卖出的正规“目录车”不到100辆。 与市场的冷清相比,武汉市电动车行业协会的办公室则颇为热闹。该协会秘书长陈国建的电话整天响个不停,“都是会员们的咨询电话, 毕竟市场不明朗,大家都很担忧”。
据了解,武汉共有电动自行车品牌经销商80余家,有16家企业90余款产品上了第一批目录,第二批目录公示后,或有40余个品牌淘汰出武汉市场。该协会前任会长徐瑞泽预测,武汉500多个电动车销售点以往的年销售量为50万台左右,今年可能难达30万台,且绝大部分为上半年销量。
十年最大生死劫
“电动自行车的管理政策变动过很多次了,行业的发展就是波动又螺旋向上的过程。”武汉黄鹤电动车老板邹向东认为,相对前几次,这次最为猛烈。
1998年,电动自行车在江城崭露头角。不少企业看准了商机,武汉“圣宝龙”便是这个时期成立的电动车公司。但在2001年,武汉市交管局突然下文严禁电动自行车上路,武汉的电动自行车一度销声匿迹。
2011年6月,管理部门再次对电动自行车进行严格管理,要求市内的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并先后公示了四批符合标准的电动自行车目录。
这一次严管,刚开始影响很大,不久市场便回暖。当时管理办法仅要求时速不超过26公里,且正赶上国内对电动自行车的争议浪潮,武汉的电动车企业逃过一劫。根据新办法,新车时速不超过20公里,整车重量不能超过40公斤,须安装超速断电装置。最“致命”的是:车型必须纳入“目录”后才能生产上市。
武汉市电动车行业协会秘书长陈国建说,此前市场上的电动自行车时速普遍在40公里以上,重量也不合规,几乎全为超标车。
对此,参与新办法制定的武汉市交通专家胡润洲解释称,“武汉的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在100万辆以上,远超一线城市,而中部的长沙、南昌等地,最高也不过80万辆。”他认为数量庞大的电动自行车,给交通带来极大隐患。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武汉近七成的交通事故由电动车造成。而随着“电动摩的”的兴起,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电动自行车是打擦边球的产品,国家认可的是人力电动自行车,即‘人力优先’,骑行困难时才能使用电力。”胡润洲认为,这也注定该行业遭遇坎坷。
转型升级清库存
无论如何,“电动车新政”已是既成事实。为了达到新办法的产品标准,企业必须从制造材料上做文章。这也意味着,以前在市内花1000多元可以买个不错的电动车,但现在新型车的价格可能普遍在2000元以上。
因新型车变化太大,消费者暂时并不买账。“首先是贵了,以后或许会降价。现在上市的车比以前更小、更慢,款式也不多。”采访中多名市民表示,对新车他们还在观望中,毕竟之前上牌的超标车,要到明年10月1日才禁止上路。
让不少业内人士担忧的,还有强制安装的“超速断电装置”。这个装置将使超速的电动车在行驶中自动断电。有技术人员表示,安装了这种装置之后,新型车在爬坡或突然加速时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而对于未来得及卖出的超标车,企业和代理商的策略是将产品向外地转移。“目前,大多数经销商没销售出去的超标车,都会退还给厂家更换成新型车,未来省内地市县的市场竞争会加剧。”从业8年、目前担任某品牌大区经理的黎先生说,因三四线城市品牌齐全,竞争十分激烈,超标车运到外地之后,或许只能靠降价来提升销量。
除了电动自行车,两家企业的负责人均表示,将开拓三轮车、超市叉车、家庭增程车等特殊用途车辆市场。“现在是行业阵痛期,随着消费者对新车的了解,以及技术的提升,新型车肯定会受欢迎。毕竟武汉市场需求量巨大。”武汉市电动自行车协会前会长徐瑞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