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是广阔火热的市场,一面是尚不明朗的政策,国家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中,低速电动车成为缺失的一角。依靠地方政府打造的区域小气候,山东成为国内低速电动车产销第一大省,生产企业达上百家,2013年一年,电动车销售超过17万辆。产销两旺的低速电动车至今没有拿到正式“户口”,在身份尴尬和监管空白双重制约下,低速电动车距离上路仍有一段路要走。
尴尬:
三四线受热捧
就是拿不到国家队“牌照”
曾有人用“草根生长”,形容山东的低速电动车发展模式。
在国家提倡新能源汽车的前提下,2008年开始,一种以铅酸电池或磷酸铁锂电池为动力的低速短途四轮电动车以平价实惠的姿态杀出重围,成为市场宠儿。近几年,市场需求更是呈现高速发展态势。
这类电动车最高时速在50-70公里,因电池、车型不同,售价从两万到五万不等。以普通燃油车百公里耗8升油计算,每公里油费约6毛钱,而低速电动车每公里电耗平均只要6分钱,相差10倍。便宜实惠,自然迎合不少消费者需求,三四线城市和农村为重点购买地区。
叫座的同时是质疑。
由于部分低速电动车生产商不具备汽车生产资质,生产技术水平和车辆性能较低,且为压低成本选择高污染的铅酸电池,生于草莽、姿态草根的低速电动车一路走来饱受争议,被冠以“山寨”“低端”的名号。因达不到“最高时速80公里,续驶里程80公里”的“双80”标准,低速电动车至今不能进入工信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不被国家正式认可为新能源汽车,享受不到政策和补贴,也无法上牌,更不能上路行驶。
博弈:
地方VS国标
山东已成全国最大产销地
国家至今未给低速电动车正名,态度模糊。另一方面,山东及地方政府则表现出坚定支持态度。
2009年,山东在全国率先出台低速电动车管理办法,确定了低速电动车在山东的合法性。在工信部未把低速电动车纳入公告、不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时,山东不仅发布本省低速电动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备案目录,2011年又出台了本省低速电动车行业自律性标准。聊城、淄博等市更允许本地产的电动汽车挂牌上路。到2013年,聊城、济宁、淄博、德州和潍坊5市被确定为山东省低速电动车试点城市,给予挂牌上路的扶持政策。对于低速电动车,山东省的目标是,到2015年全省生产规模达到30万辆,到2020年达到100万辆。
在地方政府打造的快速通道推动下,山东目前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低速电动车产销地,大小生产企业超过百家,仅去年一年全省销量超过17万辆。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国家新能源汽车2013年销量为1.76万辆,这与到2015年实现50万辆销量的目标相距甚远。
夹缝之中的草根生长不可持续。出了试点城市,就没有对电动车上路的相关法规,这让不少有意购买的消费者心存顾虑。为了替低速电动车正名,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等多位专家学者曾联名上书国务院,建议优先发展纯电驱动的微小型、低速、短途乘用车。不少企业也加快了产品升级创新的道路,以锂电池取代铅酸电池,并在安全等性能上优化。多位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一直在争取进入国家认可的新能源汽车行列,升级为正规军。
记者了解到,山东省汽车行业协会已向国家递交了《关于支持低速电动车产业发展的报告》,建议出台对低速电动车分类管理的法规和行业准入及产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