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三轮车

| 把商机网放到桌面上 | 手机版
 
当前位置: 电动车商机网 » 资讯 » 精英访谈 » 温商张崇舜

温商张崇舜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3-29  浏览次数:2879
     “实业实业,就是要实实在在、兢兢业业。” 新日电动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崇舜如此解读这两个字。他说,他的梦想是做纯电动车行业第一品牌,他只想干好这一件事。
 
 
    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电动自行车是一个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产业,也是我国为数不多的、拥有全部知识产权的现代交通工具之一。据不完全统计,1998年,全国电动自行车产量仅5-6万辆,生产企业寥寥,但到2013年,全国电动自行车的保有量已达1.6亿辆,整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1000多家,品牌近700个。
 
 
    1999年,新日成立。2002年,业绩扭亏为盈。2003年,企业总部迁至无锡。2005年,新日电动自行车首次实现产销量全国第一,其后连续3年保持127%的年均复合增长率。
 
 
    然而,新日真正为人熟知,得益于其内部引以为豪的“国家营销”策略:他们是业内唯一一个服务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西安世园会三大世界级盛会的企业。
 
 
    但在这个过程中,新日的技术、管理、员工思想都逐渐发生了蜕变。从2010年开始,新日主动放缓发展步伐,提出“要成为全球智能电动车创领者”的新目标。
 
 
    为此放弃江湖老大的地位也值得?“我们在进行产品结构调整,规范企业,积蓄力量。”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独家采访时,新日董事长张崇舜终露锋芒, “三年后,我们要重新回归行业第一,电动自行车的产销量达到400万辆,销售收入100亿元;电动物流车进入行业前三,销售收入10亿元;未来三年,我们会尽力推动微型低速电动汽车取得牌照。”
 
 
    “我从进入电动车行业的第一天起就定下目标,新日要做百年企业,成为世界第一,这个信念从未动摇。”他说。
 
 
    “电动自行车智能化”
 
 
    现在回头看,我们虽放缓了速度,但发展基础更牢固,管理、服务、质量、技术平台已远把竞争对手抛到后面。
 
 
    《21世纪》:新日近年的发展速度似乎有点减缓,失去了行业龙头老大的宝座,原来预定的产量目标也没有实现,是因为遇到了天花板吗?
 
 
    张崇舜:电动自行车市场经过前几年井喷式增长,现在已进入成熟期。这个行业进入门槛很低,许多企业蜂拥而入,一块蛋糕大家瓜分来吃,这是我们的年度目标、阶段性目标没有实现的原因之一。
 
 
    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一些企业价格战打得一塌糊涂,产品亏本卖,甚至倒贴卖。这几年,我们行业平均每年要倒闭两三个较大的企业,基本都具有30万辆车的产能,上亿的销售额。这可不是简单的一个倒闭啊,这个企业消失后,它卖出去的几十万辆车就没人管了,上游供货商也成为受害者。
 
 
    为此我们在行业协会内多次呼吁对行业规范管理。而作为这其中的重要成员,我们要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行业,坚守质量第一。放慢脚步,练好内功,不再追求规模。
 
 
    《21世纪》:降低发展速度会让新日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吗?
 
 
    张崇舜:两年前我们主动放慢脚步时,公司管理层确实有人不理解,说发展势头正旺,放慢会丧失机遇。但是现在回头看,我们虽然放缓了速度,但发展基础更牢固了,我的管理平台、服务平台、质量平台、技术平台,远远把竞争对手抛到了后面。
 
 
    我们建立了全球最大的多功能电驱动车研发中心与检测中心,与北京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江南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战略合作关系,获批设立了行业内首个“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并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立了合作。
 
 
    为做好售后服务,这两年我们已经升级并将新建共5000多个6S店,只要有卖电动车的地方,距离核心区7公里就有我们的服务点。新日还有400多辆依维柯式服务车,在全国点对点地24小时为消费者服务,为经销商配送货物,进行技术辅导,开展售后服务。
 
 
    《21世纪》:电动自行车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且市场已经相对成熟,新日虽然主动放慢脚步,但规模仍然很大,企业还有没有发展空间?
 
 
    张崇舜:新日未来发展方向在哪里?这个问题我们也想了很久,做了很多调研。咱们中国有13亿人,却只有两三亿人在骑电动自行车,比例才20%不到。按国际行标,大交通物流下,能达到50%使用者的交通工具才是主流。目前汽车在全球的使用者比例也没达到50%。
 
 
    市场潜力巨大,但为什么我们已经有了碰到天花板的感觉?问题在于我们传统的电动自行车只是老百姓的代步工具,目前已进入成熟期,发展后劲不足。就像过去,摩托罗拉等传统通信巨头生产的手机只是一部移动电话,但苹果公司的智能手机颠覆了整个行业,不仅创造了销售奇迹,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我们的电动自行车如果也向智能化发展呢?
 
 
    它不只是一个代步工具,而成为老百姓的一个生活必备品,节能环保,性价比高,使用方便;有生活的艺术感,不光能骑,想听音乐就听音乐;可以GPS定位,跟社会的大物流、互联网连起来,一旦被偷盗轻而易举就能找见;在骑车过程当中,可以给手机充电。人、车、自然合一,它的美就出来了,电动自行车的文化就出来了,这样的产品何愁没有市场?新日怎么会没有发展空间?
 
 
    “新日有生产电动汽车的基础”
 
 
    我们想做微型智能的低速电动汽车,跟比亚迪[-2.07% 资金 研报]错位竞争。
 
 
    《21世纪》:电动汽车的发展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新日几年前就开始谋划,目前进展如何?为什么迄今没有看到产品面世?
 
 
    张崇舜:从两轮电动车到四轮电动车,这是一个技术性革命。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主要是电驱动系统和电源管理系统等。自2008年以来,我们一直在跟合肥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合作,从研发到工艺,整整用了五年的时间,我们一直在技术产出。生产电动汽车,我们有这个基础。
 
 
    电动汽车的定位有两种,一种是目前国家政策支持的电动汽车,就是比亚迪生产的那种。而我们根据行业的惯性和市场调研,想做微型智能的低速电动汽车,跟比亚迪它们错位竞争。
 
 
    为啥高速电动汽车现在卖得不好?因为它跟汽车一样的成本,甚至比传统汽车成本高,但性价比却不如汽车,而且充电比较麻烦。前几年,高速电动汽车不能用民用电充,要用充电桩,这需要很大投入。现在虽然部分高速电动汽车已经可以用普通民用电源充电,但是仍要专门设备。而我们研发的低速电动汽车,只要有220V普通电源,就可以方便地充电。
 
 
    《21世纪》:人们购买汽车就是为了方便快捷,低速电动汽车的市场在哪里?
 
 
    张崇舜: 高低速是相对而言的,低速电动汽车的速度在每小时40到50公里之间。它体积小,可坐两三个人,以民用电充上三四个小时,耗费两度电左右,能跑150公里,既安全又可靠。它可以成为城市居民上下班的代步工具,解决最后五公里、最后一公里的交通问题。
 
 
    《21世纪》:既然新日为电动汽车准备了5年多时间,为何迟迟不能生产?
 
 
    张崇舜:到目前为止,国家只有电动高速汽车的政策,没有微型智能化的低速汽车的政策。
 
 
    我们一方面正努力地用自己研发和检测的数据去说服国家有关部门;另一方面,我们正寻求与电动汽车做得好的外国企业在中国合资,或者跟国内一些大汽车厂合作、与有牌照的企业重组,以解决资质问题。
 
 
    《21世纪》:电动物流车的前景如何?
 
 
    张崇舜:现在马路上跑的物流车都是汽油车,不但城市中心马路被污染,码头、仓库、郊区的蓝天也被污染,电动物流车就可以解决这个难题。我们把微型智能化低速电动汽车的技术应用到物流车上,现在不但有了产品,而且已经跟一些国内着名的物流商合作,在他们固定的地方、固定的仓储区域试点了。
 
 
    电动物流车也是为了解决城市内短距离运输问题,耗费几度电,使用成本很低,售价比现在的物流车起码低三分之一。如果烧汽油的物流车都换成电动车,这个市场大不大?
 
 
    “要做电动车行业第一品牌”
 
 
    企业出口的不只是产品,也代表中国工业制造的形象,体现中国工业制造的实质
 
 
    《21世纪》:新日创立十多年来,始终坚守在电动车行业,赚钱很辛苦,你们有几个生产基地,为什么不去搞一点房地产或资本运作?
 
 
    张崇舜:早在1999年时,曾经有不少温州朋友约我一起去做房地产,做餐饮,但我没有心动。后来又有人邀请我去开煤矿、去内蒙古挖稀土矿,我们都不参加。从创业的时候开始,我就给我们的管理干部立下规矩,要坚定不移地做以电为驱动的交通工具,因为以电为交通工具的车辆基本是零污染。实业实业,就是要实实在在、兢兢业业。我的梦想是做纯电动车行业第一品牌,我只想干好这一件事。
 
 
    《21世纪》:新日电动自行车在海外市场境遇如何?
 
 
    张崇舜:新日电动自行车已经出口到52个国家和地区,去年出口额接近1000万美元。现在中国电动自行车出口越来越少了,不少企业的出口产品粗制滥造,结果不但丢掉了订单,人家再不跟你玩,而且还要赔款。
 
 
    中国企业出口的电动自行车不只是个产品,也代表着中国工业制造形象,体现中国工业制造的实质,因此必须保证质量。新日出口的电动自行车得到国际上普遍认可。未来三年,我们的出口额要达到6000万美金。
 
 
    《21世纪》:目前,我国90%以上的电动自行车配套使用铅酸蓄电池,而不是较为先进环保的锂电池。妨碍锂电池推广使用的原因何在?是否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
 
 
    张崇舜:影响锂电推广的原因是它的成本高,因此售价也高,好多企业都乞求通过政府补贴进行市场推广,但我觉得政府补贴不应该给企业。
 
 
    新日从2010年起就成立了锂电项目部,进行锂电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要使锂电的材料成本和工艺成本都降下来。我们跟联想旗下的星恒公司在研发上已合作三年,目前星恒是我唯一的锂电供应商。我们的目标是通过研发,使锂电的成本仅高于铅酸蓄电池1/3,而使用价值却比后者多一倍,这样锂电才能推广起来。
 
 
    未来三年,新日电动自行车里的锂电应用量要争取达到50%,电动物流车首选用锂电,这是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的。
 
 
    “新国标已上报有关部门”
 
 
    标准若与国情不接轨,就不会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导致行业的误解。
 
 
    《21世纪》:四年前,国家有关部门准备执行的“新国标”曾引起轩然大波,照此,道路上行驶的电动自行车95%以上将被划入机动车范畴,中国90%以上的电动车企业都在超标生产之列。由于争议太大,新国标准修订时间长达15年,至今未出台,这对行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张崇舜:电动自行车行业的国家标准——17761标准是1999年颁布的,“整车重量40公斤以下、时速20公里以下”的定位,与现在的道路状况、人文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不匹配了。如果以此标准执法,我们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有一半以上就不合格、不合规,全国数百上千家电动自行车整机及零部件生产企业,将因此濒临停产或倒闭。
 
 
    一个标准如果与国际社会以及国情不接轨、不匹配、不能与时俱进,就不会受到人们的尊重,人们也不会自觉遵守,还导致大众对这个行业产生误解,影响行业发展。但如果没有标准,部分产品就不能保证用户的安全和合法权益。因此,新标准的修订和出台也是当务之急。
 
 
    《21世纪》:据你所知,新标准什么时候可以颁布?
 
 
    张崇舜:四年前,在新日等骨干企业的推动和中国自行车行业协会的发起下,国家成立了电动自行车新国标修订小组,内设领导小组、评估小组、实验小组等。在国家自行车检测站的支持下,修订小组整整用了四年时间,从社会用户的需求、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未来10年大交通物流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调研论证,广泛征求用户、专家和相关部门意见,获得了公安部、工信部、国家技术监督总局、工商总局的支持。
 
 
    新日参与了零部件应用和安全方面的实验、整车测试以及标准的讨论和制订。现在这个新的标准已经报到中自协,中自协已经上报国家有关部门。
 
 
    经过反反复复十几稿的修改,应该说现在上报的标准,是符合国家未来10年大交通发展趋势的,也符合未来老百姓出行交通工具的发展规律,同时也有助于我们这样的企业健康持久发展。这个标准与原来修订的新国标相比,在骑行速度上没有降低,但在零部件的性能、检测、整车测试以及安全性上比原先的标准更严格。(编辑徐万国王洁)
 
 
    记者手记·温商张崇舜
 
 
    带着两个司机昼夜兼程,42天跑14个省270多个县,饿了吃肯德基或路边摊,困了就在车上打个盹,随行的小伙子悄悄喊“吃不饱”、“吃不消”,45岁的张崇舜却由此对新日电动车及竞争对手的经营状况都一目了然。
 
 
    “我踏踏实实做市场,不像许多老板那样一到下面就请吃请喝。这是流淌在血液里的温州人的吃苦耐劳,感召着一批又一批供应商、经销商和我的员工。”他说。
 
 
    张崇舜十七八岁就跟随父亲学做生意,当时其父五金标准件的业务做得红红火火,在温州行业圈内颇有名头。但20岁那年,张崇舜却告别家乡,怀揣数十万元资金,独自一人到海南闯天下。
 
 
    “我在海南吃过的苦,现在很多人听来都觉得惊讶。”20多年后,张崇舜回忆,“有足足两年时间,我一个人白天吃在店里,晚上就睡在后面仓库。为了节约20元搬运费,我平均每天要搬四五吨重的货。”
 
 
    他学历不高,但低调、务实,精通业务。在新日,他分管研发,技术人员发现,他对电动自行车所有零部件的规格、型号、材质、技术标准都烂熟于心,脱口而出。
 
 
    他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不进娱乐场所。电动自行车是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赚的都是辛苦钱,但新日员工不管在生产淡季还是旺季,每个月的保底收入均不低于3000元。春节放假,新日给回家的外地员工早早包好长途车,免费来回接送。他不止一次嘱咐下属:“要爱护员工,善待员工。”
 
 
    作为温州企业家,张崇舜不乏精明。中国电动自行车市场鱼龙混杂,硝烟弥漫,但新日不参与价格战。张崇舜把新日电动车定位为中高端产品,不仅售价高于同行,而且要求经销商先打款后提货,确保产品利润,企业几乎没有银行贷款。
 
 
    在新日员工眼里,张崇舜比他的父辈眼界更开阔,更具现代意识和开拓精神。6年前,当新日电动自行车的销量还在节节攀升,稳坐行业头把交椅时,张崇舜开始布局智能微型电动汽车。为掌握新能源电池技术,他跑到英国和加拿大,向世界一流的研发机构求教。为了解电动汽车的最新发展,2013年5月,他带着企业研发人员到美国哈佛和麻省理工考察学习,15天时间跑了纽约、波士顿等4个城市,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
 
 
    新日总经理赵学中说,张崇舜学习新技术可以“不要命”,“一根筋”,“为追求核心技术,他宁愿坐一晚上经济舱飞到美国,去麻省理工学院看完,第二天又飞回来。”
分享与收藏:  资讯搜索  告诉好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文 本文关键字:
 
更多..行业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最新文章
 
 

扫一扫,有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