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挣扎在盈亏边缘的中小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如今正面临一场新的考验。广州拟推行“禁电令”,刚刚结束的听证会显示,大多数听证代表投了赞成票,这意味着“禁电令”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一旦这个“靴子”落地,就可能成为压跨广州本土电动自行车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禁电令”的背后,是政府对电动自行车超标的忍无可忍。但厂家和经销商也有自己的苦衷,他们称大多数消费者并不喜欢限速20公里/小时以下的电动车,他们希望跑得更快一些。为了得到更多的销量,不少经销商只好满足消费者的调速需求,超标电动车屡禁不止也就不足为奇了。厂家和经销商的苦衷,也是整个行业的一个缩影。曾经的2000家企业,如今只剩700家,行业优胜劣汰趋势明显。
根据《国标》规定,电动自行车的时速必须控制在20公里以下,否则便是超标车。为何专卖店内的电动车要“顶风作案”?
深圳一位多年从事电动自行车生产工作的张先生告诉记者,他自己生产的电动自行车出厂时速便为30码,为此曾被相关部门处罚过。但即便可能再次被查处,他也不会严格按照《国标》来,因为“达标电动自行车并不好卖。”
深圳某电动自行车品牌老板刘先生也证实了这一说法。他表示,生产达标电动自行车需要的厂房面积、零配件数量,比生产超标车的要求更低,成本也更低,但是,“市场需求摆在那里,经销商订购的车,大部分要求速度更快的,如果只做达标电动车,只能拿到很少订单。”
在采访中,多家行业巨头认为,电动自行车行业销量正在向规模化、品牌化、集约化的优质企业集中。李松向记者表示,目前行业缺乏一个真正能引导及规范行业的组织。包括绿源、爱玛、雅迪等几大行业巨头已经达成共识,共同筹备广东电动车商会。他表示,希望通过巨头的努力,剥去电动自行车“民生、草根”的产品形象,“把电动自行车做成一个民族产业,引起政府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