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4月的环保重拳下,不少企业已经陷入了有订单,无产能的问题,那些小作坊厂家已经开始倒闭。电动车行业发展已经进入第三个10年,两级分化更加凸显,品牌格局也正在重新构建,涨价潮,电车禁,环保查,2017年的行业如同世界形势一样动荡,这个阶段是大企业的机会,同时也是小企业的哀歌。但可以肯定小企业为了守住“一亩三分地”必然会破釜沉舟,价格战将会愈演愈烈,其实这也无可厚非,连雅迪、爱玛这样的大品牌都陷入“999”和“998”的价格战,就不能怪下面的小企业价格更低了。
小企业通过价格战自保,也反映出一个问题,这两年电动车整车企业并没有想象中加速洗牌,快速整合,而是诞生了不少想要捞一笔的小企业。庞大的小企业群,使中大型企业产销能下降,加上新国标政策不明朗,电动车禁行的存在,转型升级阻力重重。尤其是在飞速发展的电动篷车领域,正是因为企业增速太快,政策“无形的手”抓不紧企业,才导致一系列的整治措施。但也并不想某些悲观人口中说的,查处仅仅是因为政府拿不到电动车企业的税收。
当企业通过撕封条,东躲西藏等逃避制裁时,有没有想过你所谓的转型,产品升级优势并不明显,有多少人嘴上说着不想在一二三线大城市当凤尾,却还是在电动汽车上大做文章,企业很可悲,可悲在拿不出可以在大城市强势的品牌。产品优势不足,和之前消费群体定位有关系,企业拿出的所谓高端车根本没有得到用户和社会认可,再加上电动车饱受争议的地位,企业升级是一条难走的路!
但难走不代表没有路,笔者曾在之前的文章说过,企业升级要稳扎稳打,尤其是当企业有了外销的实力,一定不要“闭关锁国”。采取价格战只会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种现状下要思考和解决的是产品为什么卖不动?
笔者也做了一些分析:
传统销售渠道带来的库存压力:
有的大企业夸耀卖出多少多少辆,其实压货压得很厉害。经销商销量上不去,房租,人力,管理各方面的费用增加,电动车利润就下降了,除非厂家能带来很好的产品,如果厂家没在销售渠道、扩宽市场上扶持经销商,经销商只会觉得你在圈钱,转而寻找更负责任的企业。
竞争日趋激烈的电动车市场:
近几年,经济发展和消费升级带来消费市场的变化。消费者对品质的追求在提升,而且年轻市场不断扩大,在此条件下,更有针对性、更个性化的产品成为消费宠儿,就像专注高品质、智能化、时尚、动感小牛电动车,还有满足最后五公路需求的共享电单车和跨界品牌的冲击,随着电动车品牌越来越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也促使高度集中的电动车行业内部混乱升级。甚至有相邻的两家企业因为其中一方价格低而大打出手。
陷入产品是否“安全”、受认可”质疑:
电动车作为方便快捷的出行工具,但也造成安全事故率的逐年上升,饱受社会争议。但我们无法争辩的是电动车确实在技术、安全性上比较粗糙,而且还存在欺骗消费者现象,例如销售无法上牌的超标电动车和劣质电动车,造成消费者损失,这都无形中拉低了行业的整体形象,再加上城市对电动车禁止、电动车政策总是变,老百姓对电动车是否受认可也存在疑问,对电动车购买持观望。
在这样的现状下,奉劝各位厂家一句:特价车可以有,价格战可以适当打,但品质要在老百姓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