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凌晨5点,中国电动车开山鼻祖,浙商传奇叶文贵因病去世,享年68岁。斯人已逝,精神永存。浙商博物馆工作人员林国瑜和叶文贵是苍南老乡,曾代表浙商博物馆多次上门拜访叶文贵,对这位传奇人物的创业精神予以弘扬。
档案
姓名:叶文贵
籍贯:浙江苍南
生辰:1950年
职务:温州金乡包装材料厂董事长
社会职务:曾任浙江省第六届政协委员、苍南县金乡区副区长、首届浙江省家庭工业协会会长唯一候选人。
社会荣誉:荣获全国优秀农民企业家、温州改革开放十大风云人物、苍南改革开放30年风云人物等荣誉称号。
叶文贵:温州第一能人
叶文贵1950年4月出生于浙江省苍南县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抗倭名城金乡镇。他的祖父叶王增曾是有名的银匠,在上海开过银楼,他的二伯父叶宝荣则是著名的上海凤凰牌自行车的创始人。叶文贵从小就有商业头脑,他经常会养一些长毛兔来卖。20岁那年,叶文贵去了黑龙江七台河插队支边。在东北他很快发现了商机:把那边的黑木耳运到浙江,再把浙江的茶叶、虾皮卖到东北,他还利用东北优质廉价的木材资源开办锹柄厂。1978年,叶文贵回乡时已经有了几万块钱的存款,那时的万元户,比现在的首富还要让人羡慕。
回到家乡后,叶文贵在7年多时间里,先后创办了轧铝厂、高频热合机厂、压延薄膜厂、包装材料厂、蓄电池厂、微机仪器厂等7个厂,而且办一个火一个。叶文贵重视技术创新,总是快人一步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他还无师自通地实行股份合作制,想方设法引进大学生进企业工作,这在当时都是破天荒的。叶文贵目光长远,从不小富即安满足现状,每次办厂成功后,马上又投入扩大再生产或筹备新项目。
到了1987年,叶文贵的包装材料厂年产值已超过一千万,他还像模像样地发行了股票,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发行的私营企业股票。这一年,后来成为中国首富的宗庆后才刚刚踩着三轮车开始起步;后来的汽车巨头李书福还在做冰箱零部件;鲁冠球、冯根生他们也刚刚事业初成。叶文贵的事迹上了人民日报、还被邀请去中央党校讲课。当时的温州市委书记也被叶文贵创业天赋和强烈的企业家气质所感染,在一次大会公开赞许他为“温州第一能人”。
拓荒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疯子”
叶文贵悟性好动手能力强,小时候就已经会组装收音机了。到了初中,叶文贵的物理成绩出奇地好,老师上物理课用的那些模型,都是老师让他动手做的。而在黑龙江上山下乡期间,叶文贵就萌生了“造汽车”的想法,只是那时的梦想还依稀遥远。
1988年,叶文贵创办的几家工厂经营很顺利,他觉得圆汽车厂之梦的时候到了。那时候路上跑的都是汽油车柴油车,尾气排放很重,小汽车还都是外国品牌。叶文贵下定决心,造车!而且要研发生产中国自主品牌的电动轿车!
那是一个普通老百姓连小汽车想都不敢想的年代,只上过初中当年才38岁的叶文贵居然异想天开敢在乡下研发生产电动汽车。听到这个消息,很多人认为他“疯了”,是在痴人说梦。
确实,当初相信这件事会做成的人,可能只有叶文贵自己。1989年秋,第一台玻璃钢车身四轮四座电动小轿车很快研发成功,这台样车于1990年获得国家级新产品证书。后来他又成功研发出了世界首台油电混合动力汽车。1994年,他研发的“叶丰YF—HEV”混合动力汽车,最高时速109公里,充满电能跑3小时200公里。当时这是世界纪录,并拥有全部知识产权。
梦想走得太快,有时现实会跟不上。电动汽车的消费环境到现在都还不成熟,20多年前更可想而知。因为无法实现量产和技术稳定升级,到1994年,虽然叶文贵的电动汽车技术已经过关,但消费市场没有起来,先后投入的4000多万元钱已经烧光了,无奈之下叶文贵只能偃旗息鼓。如今,叶文贵金乡老家的小院子里,还放着十多台破旧车壳。风吹日晒20年,已经看不出多少汽车的痕迹。叶文贵仍然舍不得扔掉,将其中一台捐给了浙商博物馆。
暗红色的车壳静静卧在浙商博物馆,无声地诉说着叶文贵的执着和感伤。对于当初“不够理性”的决定,叶文贵并不后悔:最初的梦想已经实现,这就够了。至于最后的结果,并不是自己能够决定的。最后是否赚到钱,并不是创业的唯一标准。有时候,探索和教训,比成功经验更有价值,也更值得尊敬。
创业之道:创业要敢为人先
叶文贵插队返乡回到老家,当时金乡已经有许多人开始生产制作徽章、标牌,但主要原材料铝板则要到外地采购。需求就是商机,叶文贵当机立断马上办了一个轧铝厂。
轧铝厂投产后,他发现设备和工艺简单,容易被人跟风模仿。于是又瞄准了高频热合机,这个设备难度较大投入也大,股东们怕风险,叶文贵只好退股自己一个人干。很快,高频热合机研发成功,每台机器可卖4800元,获利丰厚。
金乡许多家庭工厂那时都加工生产塑膜证卡,需要大量PVC薄膜,而且货源紧缺。叶文贵又动了心思,但建一条生产线至少要投资100多万,进口设备则要300多万美元。他请教行业专家了解技术原理后,叶文贵大胆决定自力更生自己研制。靠着《塑料机械设计》这本书和一些旧机器,叶文贵发明创造的天赋爆发。仅仅一年多,不仅技术难关攻克,工厂也顺利投产,产品很快供不应求。随后,叶文贵一鼓作气,研发生产更薄更先进的上光膜,1988年,产值达到1000万元,成为金乡第一家正式注册的私营企业,也是第一家产值过千万的企业。
叶文贵无意中了解到国外企业发行股票的先例,敏感的他意识到股票的意义和价值。1987年,包装材料厂股票成功发行募集资金,成为改革开放后私营企业发行股票最早的探索,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社会贡献
叶文贵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浙商草根创业的代表性人物,白手起家创业致富的经历,对当时的人们有着极大的激励作用。叶文贵曾以农民身份被破格提拔为金乡区副区长,还被邀请到中央党校给省级领导干部讲课,上万字的讲稿成为中央党校的教材全国发行。他敢为人先研发新能源汽车的现代“愚公”精神,是浙商创业精神的生动写照。
叶文贵语录:我对钱不太在乎
我这个人,从小跟别人不太一样。虽然只有小学毕业的文凭,又是生长在乡下小地方。但我性格不太像传统的农民,不怕风雨,不怕风险,敢于尝试,不太在乎成败。看事情我比较看得开,也看得比较长远。
创业是有风险的,谁都不能保证一定成功,看准了就去做,否则机会就失去了。回到金乡后,我当初和16个人合股经营,经过一年奋斗,办起了轧铝厂。有了利润,合股者要把积累都分光。我坚决不同意,主张把积累用于扩大再生产。无奈他们人多,我是少数派,只有退出股份,另起炉灶。
后来,我要创办高频机厂,又要投入大量资金。当时家里存着一笔钱准备造新房,我要拿出来冒险投资到新项目。除我的妻子陈星外,亲戚朋友都不支持。当时的银行利息高,他们给我算账:十多万块钱存信用社,每月利息都有1500块,当时很多人一年工资都没有这么多。一个月有1500,一辈子吃用不愁了,何必再去冒险!
对这样的说法,我只能笑笑。他们不理解我:我只想做事情,对钱不太在乎,钱够用就可以了。再多也带不进棺材,留给子孙后代的最好是为社会创造财富的精神。
所以,不管别人怎么不理解。1983年,我先后拿出14万元,和12个人合股投资,共凑了30万元,办起了压膜厂。赚了钱,继续再投入,那些年一直是“办赚不完的钱,办不完的厂,还不完的债”。现在回过头看,奋斗过的人生比平平庸庸过一辈子更值得。